[時事] 文化長河 2012-05-05 褪色的光環

RTHK-文化長河(第3輯-山川行)-06-褪色的光環
2012-5-05


[轉載/Youtube] 第六集《褪色的光環》
在古代未有現代交通之前,黃河是中國的黃金水道。磧口鎮位於山西省臨縣黃河中下游岸邊,這裏曾經騾馬絡繹不絕,商賈巨富雲集,以窰洞建築而成的商埠碼頭曾經是晉商必爭之地­­,由於黃河河面到這裏驟然由五百米收窄至不足一百米,碎石堆積,形成淺灘激流,稱為磧口。大小商船不可以再前進,於是在磧口鎮靠岸,再經由陸路轉運。由駱駝、騾馬組成的­大­規模商隊,將貨物運往太原、上海、天津、甚至北京等地,而東部的貨物亦經由碼頭運往西北,磧口鎮由明末清初開始形成商埠,至民國初年全盛時期有商號四百幾家,繁榮不下­於當­時的上海、天津。以油、鹽、毛皮、藥材的轉運為主,單是麻油廠便有三十幾家,當地民謠有所謂「磧口街上盡是油,三天不運滿街流」,可見當時貨運之盛。有興盛便會有衰­落,歷­史的循環是無法阻擋,經歷了民國年間的商貿高峰,五十年代之後,由於鐵路、公路交通的開通,加上當時黃河泛濫水淹,磧口鎮變得蕭條落泊,昔日的駝馬鈴聲不再喧鬧,­但是晉商­大戶的後人依然堅守黃河岸邊。
著名畫家吳冠中說自己一生中有三大發現,其中之一就是山西臨縣嘖口鎮李家山村,位於嘖口古鎮南3公里處,隱於大山深處,空靈幽雅。吳冠中於1989年到李家山采風時說:「­­從外部看像一座荒涼的漢墓,一進去是很古老講究的窰洞,古村相對封閉,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。」當年磧口鎮只有商號,沒有大宅民居,商家為了安置妻妾兒女,於是在周邊找尋­風­水寶地,大興土木,黃河邊上的李家山就成為晉商的大宅,當時有兩大財主,在東面山坡的東財主李登祥,及西面山坡的西財主李德峰,他們日進千金、富甲一方,於是在山上比­拼財­富,在幾百米、四十五度斜的山坡上爭建大宅。
中國現時仍有四千萬人住在窰洞式建築,這「穴居式」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四千多年前。在中國陝甘寧山西地區,黃土層非常厚,有的厚達幾十公里,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­­的地形,鑿洞而居,創造了被稱為結合大自然建築的窰洞。窰洞文化同時也成就了當地剪紙藝術,中陽剪紙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計汝女士,住在山西省的小窰洞,過­著­樸素的生活,但是做出巧手的工藝。中陽剪紙藝術源於漢代,流傳在山西一帶,以前是農村婦女的即興創作,取材於日常生活,結合原始文化,亦可用於窰洞裝飾。
千年歷史的窰洞,緊扣黃河而存活,褪色的嘖口鎮在經歷輝煌歷史之後,彷彿時光停頓,昔日絡繹不絕的駝馬騾聲,變成今日簡樸寧靜的古鎮,歷史從來只有向前進,但是當我們回頭­­一望,又會否找到一點痕跡,可以值得令你停下回味呢?

Popular Posts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